更新时间:2025-10-17 04:03:51
今天又恢复了独居生活,干完了很多家务,我拿了冰箱里的肉松虎皮卷,倒了一杯冰黑咖啡,坐在沙发上继续看《你和其余的一切》。我本来想放弃的,但因为我太想看恩重和商燕她们俩在商燕安乐死之前会如何相处,我还是决定看完它,正好最近很累,想给自己放假。
后面的4集,几乎都是哭着看完的。有好几次看到恩重大哭,我也跟着大哭。我觉得好难过,那种十分纠结的情感,厌恶着的同时,又总是在乎她的感受:如果伤害了她,会感觉是不是做得有点过了;如果对她好一点,又会受到她的伤害,气得不行。而命运又总是让她们相逢。
它也许适用于很多人生中我们很难逃开的这种矛盾的关系。厌恶可能来源于被伤害,嫉妒,性格上差异非常大的地方,价值观上差异非常大的地方,被拖累,被欺骗等等。在乎可能来源于曾经的美好经历,对方身上总有让你喜欢的地方,或者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在乎。
我有好几次都想弃剧了,前面金商壑的戏份太多了,现在已经对两位女性共同喜欢一位男性而产生的drama感到疲惫,而且在编剧笔下,金商壑又显得十分完美。这是一个很假的地方。但金商壑的坏也许不重要,因为他的存在是为了让恩重和商燕的戏剧冲突屡次达到高潮。
虽然恩重和商燕之间的冲突本质并不是因为他,但他的存在可以让她们彼此产生一些行为,而这些行为推动了这些情节,让我们多次沉浸在那种纠结里,甚至已经在心里面站好队,痛骂对面的离谱心理、台词、行为,就比如商燕哭着和恩重说希望她不要和金商壑在一起,她选择去做一个坏人,她选择背刺恩重,偷走了她的剧本。
商燕的黑暗世界,一部分是天生自带在性格中的,也有一部分是命运带给她的种种悲惨事件。商燕安乐死之前,和恩重在海边聊天,恩重问她,真的觉得她的妈妈更喜欢自己吗?商燕说是啊。恩重说怎么会这样呢?商燕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她感受到的就是这样,感受就是感受。
是啊,感受就是感受。不管对于一个孩子还是成年人来说,感受就是感受。感受到抑郁,愤怒,焦虑,被排挤,被欺骗,都是感受。一个人的感受不容辩驳。我也曾经怀疑过别人的感受,因为总是一不小心代入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事情,想象一下自己的感受,并不总会像别人口中述说的那样。然后总是自然地潜意识地用自己的思维去解释,ta可能不够坚强之类的。当然现在不会了,我也吃过很多这样的苦,来自我妈,来自朋友们,都有。我看起来总是很好,我身边的朋友们总是很喜欢我,所以我的人生一帆风顺,不至于悲伤,不至于愤怒,这样的误会一直在发生。
把感受说出口,却被质疑或是否定,是很难过的事情。再往后的叙述都已经没有意义了,不管是一个决定,一个想法,还是任何衍生出来的情绪,它都不会被尊重了,因为它的初衷已经被质疑和否定了。
商燕的世界,就是从这样的感受开始的,她感受到的是不被自己的妈妈疼爱,没有被自杀的哥哥好好告别,没有像恩重那样有很多的朋友,没有被自己暗恋的人喜欢。但她的外在又是那么耀眼,耀眼得自然地和很多人产生距离感和误解,这也加剧了她的孤独感。而恩重看起来拥有着这一切,她又很亲和、善良、明媚。这是商燕的困局,她既十分珍惜这样一位唯一的朋友,但她又无法控制自己嫉妒她拥有的一切。
《与神对话》里说到,人类的原始情绪就两种,爱和恐惧。由它们衍生出的种种,恐惧带来的“收缩、封闭、攫取、跑开、隐藏、独吞、伤害”的能量,还是爱带来的“扩张、开放、赠送、停留、敞开、分享、治疗”的能量,时时刻刻在左右着我们的选择,我们的当下行为。
商燕的行为是一系列恐惧的情绪带来的选择,恐惧没有人喜欢自己,恐惧孤独终老,恐惧不会被任何人接纳。恩重站在了她的反面,是一系列爱的情绪带来的选择,不停地敞开自己,分享自己,开放自己,给予ta人,即便是也被伤害的情况下。
商燕得知自己得了癌症,且无法被治愈之后,才终于摆脱了恐惧。因为她已经没有任何可以失去的东西了,她对恩重的在乎,爱,大过了一直以来在她身上潜伏着的恐惧的力量。所以她去道歉,她敞开了自己,放下她一直以来认为最重要的自尊,一次次去和恩重沟通,这才有了恩重陪伴她到最后的日子,当然这中间恩重也要面对和克服自己的很多恐惧。共同经历,一定是双向的。
回想起剧情,还是觉得十分苦涩无奈,因为她们走过的那么多路,因为最终要彼此说再见。美好的快乐的回忆总是一瞬间,总是短暂,贯穿始终的是彼此带来的摩擦、困局、痛苦。
完美的关系本不存在,重要的还是近乎完美过。之所以如此共情,和这些角色们同哭同笑,是感受到编剧想要传达出的价值观:人的多样性,复杂性很大,善良很复杂,恶也很复杂。善良带来的不一定都是好的东西,恶带来伤害的同时,也许也能被迫地带来一些客观意义上的“成长”。
我们活着的意义,不就是经历这一切吗。
为什么创作者想要表达或者传达一些价值观时,总是要设计一些我们觉得有一些不真实或是可能过于繁复的情节呢。我过去也常常在看电影,看电视剧,看小说的时候发出这些疑问。我想一部分是因为我们自身经验十分有限,很多东西我们无法亲身体验到,就会潜意识地默认它们不存在。或者说我们很幸运,没有层层叠叠的悲剧降临,所以我们不相信一个人的运气可以这么差。但多看看世界,即便是非虚构作品,也能明白我们只处于非常非常小的一个圈子里,这个世界时时刻刻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无法想象的惨剧,我们看不见,不代表它们不存在。另一部分是虚构作品,尤其是走故事路线的作品的需要。在《安·兰德的小说写作课》里,她提到创作故事,一开始是作者脑中的抽象的概念,呈现给观众时,不可能是一句大白话,需要找到具体的内容来丰富这个抽象的理念,就必须通过给出具体化的例子,也就是一个个角色做出的选择带来的事件,来让抽象的理念变得真实,从而说服观众。而角色们的选择如果做得很轻松,就完全无法形成冲突,情绪没有张力,也自然无法达到一个又一个高潮。从这个角度理解,也比较好解释,为什么中间有一大段金商壑的存在,因为有很多两位女主的选择是因此产生纠结,因此走向了不一样的结局。
《你和其余的一切》对于我来说,还是一个好剧本,即使中间有一些桥段很明显感觉到刻意,但看到最后相对比较少见的好友陪伴去安乐死的一系列情节以及演员饱满的演技,不管是好的情绪还是坏的情绪,都在陪伴恩重和商燕两位女主走过那么一段路后,压缩了困惑了又得到释放,这样的情绪价值是很宝贵的。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坐在马路牙子聊天才是正经事
https://mp.weixin.qq.com/s/iV7irKWJUNoLSXyeQpT4cQ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在无望之地,看见无条件的爱
下一篇:和平使者,世界上最糟糕的人